首页 > 文化产业 > 正文

【“回眸老区革命历史·展示吕梁红色文化”系列报道】(一):保家卫国 军民团结齐抗日

文章来源:山西新农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03 16:48:55

 

贺龙与白求恩(左)、布朗(右)合影。

八路军120师卫生部旧址

岚城村民在讲述八路军抗战事迹。左一为王怀玉。

兴县开明绅士牛友兰

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西农币”

八路军120师缝纫处旧址

位于岚城的八路军120师枪械修理所旧址

    

    今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调研。在吕梁市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时,习近平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作为当年晋绥边区的中心地带和首府所在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吕梁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代代传承、拼搏奋发的吕梁精神。今天,吕梁这块英雄的土地生机焕发,在吕梁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推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环境下,挖掘晋绥边区革命史、宣传吕梁红色文化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即日起本报与吕梁市文化局共同策划推出“回眸老区革命历史·展示吕梁红色文化”系列报道。
    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挽救国家危局,八路军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此时的晋西北由于日寇的进犯,形势岌岌可危,局面非常混乱。为了改变晋西北人心不稳、秩序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120师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率领师教导团和政治部大部共700余人到达岢岚,组成工作团分赴兴县、岚县、偏关等地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群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吕梁人民纷纷响应,积极行动,抵抗侵略者。

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部队


    岚县北部的岚城镇,原来是县政府所在地,120师便曾驻扎在这里。来到岚城镇政府大院,西侧的一处院落就是当年120师司令部的办公旧址。院内从南到北,整齐地排列着两行共8株大型古柏,枝叶繁茂、树木森然地笼罩着整个院落。北侧正房是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梁架,里面被设置成为“八路军120师在岚县的抗战历程”展览室。西侧是七间西房,南房宽有三间,东房已拆,现为围墙和院门。当地人说,此处在120师进驻之前是五龙庙,现存均为清代的建筑。2016年,该院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岚县北依管涔山山脉,西南傍吕梁山,东可以直通北同蒲铁路,接近华北抗日前线,西过黄河就是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里是晋西北地区的腹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因而,扼守此地极为必要。
    1937年10月,120师的工作团来到岚县开展工作,他们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举办起了抗日救亡工作训练班,培养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参加训练班的大部分为青年知识分子和农村进步青年。训练进行了半个月,训练结束后,大部分青年充实到了县、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以及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的组织中,后来又被编入八路军和山西新军部队。他们在岚县的抗日救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日骨干。至1939年,岚县有300多名抗日青年参加抗日部队,他们誓以热血洒疆场。
    工作团入驻不久后的11月中旬,120师师长贺龙率领师总部由五寨经岢岚移驻岚县,师部先是设在当时县城的福音堂,后移至前庄村,最后才设在五龙庙。师部的缝纫处和枪械修理所设在离县城不远处的东河村。
    东河村位于山脚下,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多,大多为留守的老人。进入村内,村口几位大爷席地而坐,在大树下纳凉。听说记者来采访,附近的村民从各处巷子闻声而来,不一会儿聚拢了不少人。今年70岁的村民王怀玉带记者参观了缝纫处旧址。这是一处已废弃多年的院落,拨开枝蔓,走到宁静的院子里,杂草丛生。正房建在北侧高台上,屋檐残破,边上的墙壁倒塌了,只剩下高大的门窗苦苦支撑。西屋还算完整,不过年久失修,木结构窗户被压得凸了出来。
    缝纫处是为部队缝制军装、被褥、鞋帽等军需品。当年,因人员缺少,很多当地妇女也积极参加军装加工。王怀玉说,听老人讲,当时在这里工作的多为妇女。过去,他曾在院内见过缝纫处遗留下的织布机、纺线机。数十年前,这个院子也很完整,是个四合院。
    小时候,王怀玉总听父辈们讲起八路军的故事。当时村民很欢迎八路军的部队,与当兵的相处关系融洽,尽一切力量支持他们抗日。村干部王七罗号召村民搞积粮运动,就是在日本人打来前,将粮食深埋于地下,等日本人走后,再把粮食挖出来交给部队用。
 

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


    120师的卫生部设立在岚城镇西南边的前庄村里,从村口直直地进入,就能看到这个面积不大的院落。这里的房子也是多年无人居住,院里长满了杂草。大门随意开着,穿过没腿深的草丛就能进入院内。村民说,当年部队还在时,正房用于居住,南房是手术室,那时还有东房西房,用于存储物资和病人的病房。著名的白求恩大夫曾经在这里工作过。
    1938年5月22日,由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和美国医生布朗等组织的援华医疗组一行,在神府县贺家川的120师第四医疗所诊治伤员后,渡过黄河,到达兴县的120师第一医疗所。24日,白求恩等又从兴县出发,来到岚县120师师部驻地。白求恩大夫在岚县视察了120师第二、第三医疗所,对医疗工作进行指导,为伤员进行了手术,并给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全体干部检查了身体。贺龙、关向应等120师的首长亲自看望了白求恩和布朗,并与他们在120师司令部合影留念。贺龙、白求恩和布朗的合影照片现在被做成复印件,悬挂在五龙庙的展厅内。照片中,三人紧挨着坐在砖墙上,镜头定格在他们开怀畅笑的瞬间。
    到6月中旬,白求恩大夫等援华医疗组成员由岚县出发,前往五台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9月13日,他们在五台山松岩口创办了第一所模范医院——国际和平医院。此后,白求恩转战冀西、冀中前线。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在河北省唐县因之前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而以身殉职。12月21日,为了纪念白求恩大夫,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说起白求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前庄村的村民来说,有一种更特别的情感,因为他们不仅知道白求恩,还住在白求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部队的卫生部建在村里,与村民为邻,但也是有卫兵把守的,普通村民是不可能进去的,所以大多数村民没有跟白求恩亲密接触过。不过,程大爷说,当时他十六七岁,见过有一位外国人从卫生部的院里出来过,穿着白大褂。“当时不知道他是谁,跟我们长得又不一样。后来读了《纪念白求恩》,慢慢才知道,原来自己见过的就是这位大名人。”
    由于药铺就设在自己家院里,程大爷与专门负责抓药的医护人员关系很好,经常在药铺里帮忙。受此影响,年轻时的程大爷了解了白求恩的更多事迹,认识也更深了。他想: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我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作为中国人,一定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后来,程大爷不顾家人反对,投身革命,转战南北。今年,他已是96岁高龄,身体依然健朗,铿锵的语气中总能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
 

牛友兰捐献2.3万银元办银行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中国人民银行是由西北农民银行、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组建的。而设立在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其前身又是兴县农民银行。这是抗战初期,对稳定晋西北局势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机构。我们来到兴县,试图寻访其遗迹,可惜的是,县城已没有该银行当年的任何遗迹。原兴县民政局副局长王波,是一位多年从事晋绥革命史的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原来的银行所在地,现在早已是别的建筑了。由于当年日本人在兴县县城放火,城内建筑几近毁灭,其中就包括兴县农民银行办公场所。
    遗迹没了,但吕梁人民的优秀事迹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政府发行的省钞大量涌入晋西北,致使其不断贬值,一些不法奸商趁机倒贩银元、法币,进行金融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混乱局面,同时晋西北的正常生产和商品交易受到冲击。为了稳定金融、物价,保障供给,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晋西北区党委决定开办自己的银行,这项任务交给了共产党人刘少白。
    刘少白是兴县黑峪口村人,1937年初回到太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太原失陷后,返回兴县,被推举为“战动总会”兴县分会的经济部长,他是创办抗日银行的理想人选。他不负众望,多方筹划,并以身作则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献出来。他还动员牛友兰、刘训山等绅士慷慨解囊,支持银行的准备工作。
    牛家是兴县的名门望族。牛友兰热心教育兴国,是位开明绅士。抗战爆发后,他竭尽全力支援抗日战争,把自家在蔡家崖的宅院捐献出来,作为晋绥边区政府和120师师部驻地,蔡家崖也便成了晋绥边区的首府。听说好友刘少白筹集资金,牛友兰当即拿出23000元银元,作为银行建设基金,还有150石粮食。在整个抗战期间,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支援了抗日救亡运动。先后为国捐资35000元银元,捐粮两万多公斤,以及大量的棉花、布匹、肥皂、毛巾等各种生活用品。
    兴县这个当时不到十万人口的小县,就有100余户有关人士入股,共筹集股金五万多元银元,700多石粮食,保证了兴县农民银行所需资金,为银行发行纸币奠定了信用基础。1937年12月初,兴县农民银行在兴县县城内正式宣布开张,同时发行“兴农币”,刘少白任经理。他为兴县农民银行开业题写了一副对联:这一个银行开始营业集中财力破天荒,大多数农民从此解放鼓起精神打日本。
    到1940年,兴县农民银行共发行兴农币233.02万元,面额有1角、2角、5角、1元四种。兴农币虽纸质差,但面额小,流通方便,币值稳定,信誉很高,流通范围曾扩大到河曲、保德、偏关一带。发行的兴农币大部分用来解决八路军等抗日武装的军费需要,少部分用来发展生产办工厂、办商店。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后,经晋西北行政公署决定,在兴县农民银行的基础上,于1940年5月成立西北农民银行,同时在石楞则村组建了洪涛印刷厂。该厂实为铸币厂,为了保密,则以朔州境内的洪涛山命名。

责任编辑:张娜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