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产业 > 正文

乡村戏台的欢笑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02 09:56:39

     (山西新农网讯)退休以后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乡村,徜徉在新旧交错的景致里,追忆起当年原本的面貌和故事,一切显得那么遥远又如此亲切。

    村头有一座颇具年代的戏台,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苍劲的躯体上,原本青灰色的建筑仿佛披上了一件金色外装,蓦然间显得那么耀眼夺目。戏台屋顶的兽脊和瓦当骄傲地彰显着它的久远历史,屋面上摇曳的夏花儿轻轻呢喃着,房檐处几只麻雀好像叽叽喳喳地争论着什么。戏台墙壁上的白灰面层已然脱落、鼓胀,斑驳陆离。微风拂过凹凸不平的台面,扬起薄薄的尘霾,似乎又展现出过去烽烟滚滚的场景。台口两旁立柱上依稀可见一副笔力苍劲的楹联: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蹙眉沉吟,耳旁仿佛响起管弦丝竹曲调优雅,锣鼓钹镲声响铿锵,戏台上下呐喊阵阵、笑声琅琅,恍惚之间将我带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娱乐传媒,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当贫瘠,一年到头难得有次机会进城看场戏,那是家庭中主要男劳力的特权,待他看完戏后,女人和孩子们只能是羡慕地听着他神吹乱侃一气。
    熬苦受累的村里人也有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不知道起源于什么年代,到冬季农闲时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起业余剧社,识文断字的自然就是负责人,带领一群兴趣爱好者不辞辛劳通宵达旦地排练切磋,服装道具也是演员们自己从家里拿,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颇有“各尽所能”的共产主义风范。而等着看戏的人们更是盼得心急火燎,不断打听着:什么时候演啊?真比自家娶媳妇嫁闺女还上心。
    每年农历正月是正式演出的日子,全村人扶老携幼会聚在戏台下面,前面席地而坐的是孩子们,长辈老人享受着众人的尊让,安坐在中间区域的板凳上,后面的年轻人们则干脆站上长凳,真可谓人声鼎沸摩肩接踵。那时留在记忆中的场面规模一点儿都不亚于现代的广场歌星演唱会。
    作家张贤亮曾经写道:“我发现凡是浮现在记忆中的景物都非常大,我曾不止一次地到不同地方故地重游,每次都会惊讶地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比过去小了许多。”你不得不佩服作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并且只能表示深有同感。然而我更愿意保留心目中那一份蔚为壮观的记忆。
    好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大幕徐徐拉开,热闹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布景灯光道具服装所有一切是那么地简陋,但是丝毫不影响众人观看演出的热情,大家全神贯注地盯着舞台,随着剧情的变幻起伏,酣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由于台上都是身边熟悉的亲人或友邻,每个角色登场都会引起台下一阵小小的喧哗。老演员们在台上精神抖擞挥洒自如,博得阵阵掌声和叫好,激励起他们更加旺盛的表演欲望。“棒槌”们一上台则是洋相尽露破绽百出,有的浑身颤抖手足无措,有的两眼发直呆若木鸡,他们的窘态不时会引发台下一片善意的笑声。大家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也不在乎演员的孰优孰劣。
    记得特别搞笑的是一场父女俩生离死别的悲情戏,女演员身心投入声泪俱下,引得台下唏嘘不已。不料饰演父亲的小伙子是首次登台,紧张得他汗流满面语无伦次,没说两句就把台词忘得精光,愣了半天只好扭头对着边幕急扯白脸地低声叫道:快提词!接下来他不停地扭头望着旁边,提一句他说一句活像一个传话筒,最后一句几次没能听明白,他不由大声问道:什么?提词的那位怒火中烧,高声喊道:该你死了!这位仁兄太过实在,哦了一声扭头直接倒地嘎嘣就咽了气。女演员破涕为笑捂着肚子跑下场去,台下笑声翻江倒海,后排有人乐得从站着的高凳上摔了下来。真是:富有富的忧虑,穷有穷的乐趣!
    如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文化传媒品种繁多。逢到传统节日乡间戏台依然会有戏文上演,遗憾的是看不到村民自己的演出了。专业剧团与以前业余剧社的水平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受众里却罕有儿童及年轻人。每每站在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后面,我不禁会想起当年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有些怀念那潮水一般发自肺腑的粗犷笑声。

林丛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