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 > 正文

双轮驱动 赋能乡村

文章来源:山西新闻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2-28 17:08:56

 一个轮子是脱贫攻坚,一个轮子是乡村振兴,两个轮子同时转动,同时驱动乡村精神焕发、脱胎换骨。
  地处太岳山东麓的沁源县,在奋力摘掉穷帽的进程中,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一项重要方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蒂花开,为乡村走向新生注入一股新风。
  1月中旬,记者行走在这块以绿色和红色闻名的土地上,欣喜地发现:沁源在变。沁源推进乡村建设的观念在变,乡村干部的“精气神”在变。沁源变了。沁源的众多乡村正越来越变得有颜值、有气质、有生机,广大农民发自内心、写在脸上的获得感、幸福感正越来越多、越来越浓。

 

  巩固提升,让甩掉的穷帽一去不复返
  沁源县原是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2014年全县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35户12772人,贫困发生率达9.01%。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2014年脱贫1021户2788人;2015年脱贫532户1413人;2016年脱贫1227户2482人;2017年脱贫2494户4925人;2018年脱贫46户119人,剩余贫困人口15户4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3%,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全部达标。2018年9月,该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成为长治市首个、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之一。
  贫困县摘帽后如何巩固提升,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局面?是当前脱贫摘帽县共同面临的一道现实论述题。
  沁源县的解题方式是:制定脱贫成效巩固提升2018-2020年三年规划;坚持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三到位”,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标准、不摘监管,全力提升扶贫的质量和脱贫的质量;在确保“两不愁和三保障”的基础上,彻底消灭传统概念上的“绝对贫困”;坚持乡村振兴“六抓五到位”,即三级书记抓、真金白银抓、村企联动抓、超常举措抓、典型引路抓、统筹协调抓以及领导到位、规划到位、投入到位、考核到位、农民到位“五到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全面迈向小康的新起点。”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如是说。
  三级领头、抓住两头、典型带头、多上炕头、勤到地头、用好笔头、产业打头、创造甜头、赢得百姓点头……在沁源县实地走访,记者真切地发现,实行“战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就地转换为 “乡村振兴工作队”,组织力量的推动,一大批狮子型干部的涌现,沁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有声有色,“领导带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氛围浓厚。
  贫困往往是各方面贫困情况的综合。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只有把具体的政策落实、落细、落地,才能真正确保困难群众“不掉队、不落人”,真脱贫、不返贫、奔小康。
  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县明确:对贫困户自产自销农畜产品按销售额的3%给予补助;对贫困户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按照县内、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300元、400元、500元、8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助。加大落实就业扶贫,该县出台政策:对30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排其就业。
  沁源县扶贫办主任韩文宏向记者介绍,巩固提升,让甩掉的穷帽一去不复返,沁源的“自选动作”很多,但重点是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住房保障、金融扶贫、基础设施提质、深度贫困保障、干部驻村帮扶、内生动力提升等十大工程。围绕这十大工程,两年来全县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投入2.84亿元。
  春江水暖鸭先知。政策的大礼包,受益贫困农户的内心感触最深。在沁源县记者就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这两项直接关乎农民生计的工程,随机走访了部分贫困农户。
  景凤乡景凤村贫困农民高保红,在云南打工时找了个缅甸媳妇,返乡后生了仨孩子,随着俩孩子已上小学,日子过得紧巴巴。教育扶贫利在千秋。2017年,沁源县启动一项叫做教育扶贫“手拉手”的结对帮扶行动后,高保红成为最早受益的一批对象,当年就摘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与他家结对子的是县委书记金所军。

  “一户帮扶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帮扶1000元,金书记听说我家还有两个孩子后,就一块帮了,每年帮扶我家3000元。现在除了种植5亩地,我还借助小额信贷养了4头牛。教育扶贫真是好啊!”一脸憨厚的高保红一直没想到有这样的 “好事”会与自家挂上钩。
  交口乡仁义村农民宋建红,自身患有高血压和脑梗,爱人郝青梅又患有精神病,前两年家里因病致贫。在宋建红家里,记者见到一个县卫计局为贫困农民统一配发的保健箱,里面摆放着便民服务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慢性病就诊卡、城乡居民医保慢性病门诊就医证及乡卫生院定期免费发放的口服药品。
  宋建红对记者说,县里实施健康扶贫真是想得周到。像他和爱人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如今享受的是 “签约服务管理”,定期可享县乡医护人员的上门巡诊、用药保障、保健科普等服务。
  2018年,巩固提升教育扶贫指标任务,全面落实12项扶贫政策;创新开展的“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覆盖全县所有贫困家庭学子。对因病致贫人员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动;建立联通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和远程会诊系统,打造县乡村三级急救网络和绿色通道……教育和健康这两项吞噬农民走向富裕的“黑洞”,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保障下,在沁源县正有效填充和抹平。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耐力向乡村“下沉”服务,以“就地画圈打深井”的韧劲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全力走好脱贫攻坚的 “后半程”,2017年沁源县贫困户的满意率达到了99.18%,2018年一举完成了脱贫人口5320户11727人的持续巩固提升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植入产业,让农民不差钱有源头活水
  扶贫看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兴则农村兴。
  发展产业既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能否实现振兴的关键。离开产业说扶贫功成,绕开产业谈乡村振兴,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源之本。
  在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沁源县坚持把产业植入乡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有效促进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农民不出村有钱挣营造源头活水。
  该县制定出台 《推进产业扶贫确保稳定脱贫的实施意见》,依托太岳金色豆豆食品公司、好乐草莓庄园种植公司、南石农林牧公司、卧龙农林牧公司、圣普科技公司等农业企业,采取 “农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业企业 (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生产、认领托管等方式,有力地推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2017年以来,该县真金白银累计拿出了1.45亿元,为乡村植入扶贫产业项目118个,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此外,围绕产业助农增收,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农民流动,2018年县财政还专门安排1000万元重点扶持夏季草莓、高山蔬菜、黑山羊、食用菌等6大类产业落地乡村,重点培育了5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扶持建设了100个农家乐示范点,带动了1820户4014名贫困户稳定增收;通过实施林业生态治理工程,组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5个,吸纳劳动力1318户3085人,户均增收1720元;推动171个村3460千瓦村级屋顶分布式电站 “晒着太阳赚钱”。
  由沁源县农委牵头实施,落地沁河镇闫寨村的 “沁源水漾年华”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模331.45亩,总投资2.3亿元,预计今年5月开门迎客。项目办主任王敏向记者讲述,项目规划的目标是山西乡村振兴典范、长治市生态农旅创新发展区、沁源县品牌农业先导区;建设内容包括蔬菜馆、农耕馆、花卉馆、水产馆、中药馆和育苗场馆等;功能定位为科技示范与产业升级,生态旅游与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承,精品生产与品牌培育。一期工程即可吸纳500多农民就近 “上班”,惠及闫寨村及周边六七个村庄。
  官滩乡红源村与山西好乐草莓庄园种植公司联手创建高地草莓育苗基地,繁育高档草莓,以每亩500元流转村民400亩土地,同时以资产收益性扶贫模式,让20户贫困户每年坐地分红1800元。“去年俺村村民仅在基地内打工就挣走了72万。”说起“产业进村”带来的好处,红源村支书裴建军合不拢嘴。
  县域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高达56.7%和9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头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光环,绿色是沁源最亮丽的底色,也是潜力最大的底盘。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沁源响亮“喊”出了打造“全域康养大田园”的宏伟设想,着手规划建设灵空山康养小镇、琴泉山森林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向“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稳步推进。
  灵空山镇黑峪村,一个挂在山腰、面山皆树、空静清新的空灵小村。踏着冬日的暖阳,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民居被充分尊重和保护,建筑风格出奇的一个步调——古色古香,就连村委会办公地的屋顶也以艺术化的茅草“梳妆打扮”。
  灵空山镇副镇长郭立伟介绍,灵空山周边有4万亩森林,最不缺的就是负氧离子。以空气聚人气,以人气招财气,规划中的灵空山康养小镇涵盖6个村,因村施策,村村有主题、有特色。未来黑峪村的主打产业是乡村民宿和高山蔬菜。现在村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高山蔬菜已打响绿色品牌,让村民们初步尝到了发 “绿色财”的甜头。最迟2020年,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就全面开始运营。
  引资上项一批转型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包装策划一批森林康养产业,精选支点撬动脱贫,拓路寻径稳定脱贫,让产业与就业始终紧绑在一起,沁源奏响了一曲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携手前行的恢宏交响。

 

  再造乡村,让秀美成为幸福家园标配
  脱贫后的乡村,未来究竟在哪里?当记者走进沁源县长征村和紫红村后,眼前和内心顿时豁然开朗。
  交口乡长征村,全村167户、490口人,一个药香氤氲的美丽乡村。步入村庄,一条木制护栏、火红灯笼高悬的休闲小道导引着我们直达村里的百草茶馆,经民居改造的仿古茶馆里中药饮品一应俱全,自然古朴中透露着主人的匠心。坐在纯原木制作的长木凳上,品尝着热气腾腾最地道的苦荞茶,环顾仿佛“七十二变”的村里这所高档“会客厅”,我们使劲地想象着长征村的未来。
  村支书张慧斌说,这两年他领办村里的合作社种连翘、黄芩、柴胡、射干等,带领村里的41户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中药材里“嗅”到改变村庄的商机,借助县里的扶贫项目和乡村振兴贴补,目前他和村民们一道正着手打造一个中药材综合生态旅游区。
  “除了百草茶馆,结合乡村建设,我们还规划了中医文化馆、五行音乐康养馆、香蜡馆、百草禅意馆、植物纯露体验馆、孙思邈文化廊、草本乐园等”。张慧斌意气风发。
  长征村的蜕变不仅仅体现在张慧斌的“规划“里。村庄绿化了,街巷硬化了,村里彩绘的700多米中药文化廊除了展示药材文化更美化了村庄;村里的垃圾分类了,村里不少闲置的房屋被集体统一收购进行了仿古改造;村风民风改善了,村民们不出村有“工作”了。与此同时,有村民已开始谋划开设药膳农家宴,迎合村里马上就要红火的乡村旅游业。
  官滩乡紫红村,青山环抱,全村91户267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18人,2014年人均收入仅2300元,集体经济则是零。紫红村的“穷”首先体现在旧村的破败不堪和不宜居住上。2017年,沁源县整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1761万元,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高速度推进,打响了紫红村脱贫攻坚的“第一枪”。
  随着水、电、路、暖、网、绿化等配套设施的一一配套,2018年7月,该村81户、239口人开始喜迁新居。村民张贵成搬进新居当天,在大门上大大贴了一副自编的对联,上写:“总书记功在千秋,共产党情深似海”。
  官滩乡党委书记郭晓立向记者介绍,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扶下,紫红村通过大力开展移民新村、旅游新村、光伏新村、文明新村“四村联创”,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发展之路,“我脱贫我光荣”已演变为村民们的共识。随着白灵菇、种薯、有机杂粮、苦参、光伏发电等项目的“开花结果”,2017年全村整村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665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9万余元。
  今天的紫红村,红砖红顶的新居已成为点缀在沁源深山里最亮丽的一抹红色。记者来到这里后发现,有十多户人家乘着喜迁刚刚给孩子办过喜事的痕迹依稀可见。推门走进村民孟世平的家中,家里现代化的摆设和城里人已没什么两样。“我们今天的幸福好生活,全靠党的扶贫政策好!”孟世平除了感慨就是感谢。
  今天的紫红村,道德超市、好人榜、乡贤榜、乡村小夜校等正扎实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户容户貌,昂扬向上的火热场景,随处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发的愉悦和蓄势待发的力量。
  长征村和紫红村仅仅是今天沁源摘掉穷帽后,推动乡村振兴的两个缩影。
  编制 《沁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启动实施沁源“1+14”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尽锐出战,无缝对接,聚合人力、财力、物力“攻城拔寨”,推动“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完成,力塑乡村的美丽、宜居、文明、富裕、幸福,沁源县的众多乡村以秀美为标配,正发生着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嬗变。
  推动理念之变、能力之变、状态之变。以脱贫攻坚补齐乡村短板,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并为农民逐步富裕、走向小康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就像当年打赢 “沁源围困战”一样,不显山、不露水,沁源在破解乡村发展的困局中已找准突围、突破的路径,正阔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