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村 > 正文

那个高考季里的“豆角故事”

文章来源:山西农民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6-24 11:46:36
  •  

周末上午去逛家门口的菜市场,看到一群人正围着辆三轮车热买的场面。走近一瞧,只听中年的商贩大声吆喝道:“一块一斤!新鲜的豆角,快来买啊,不挣钱。”于是,大家你挑我捡地,很快就把座小山似的豆角给“消灭”了。
是啊,时下尽管经济下行,但菜价依然居高不下呀。连土豆都要卖上两三元,一元一斤的豆角当然就成为抢手货了!
豆角是蔬菜中的肉类,于普通市民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家常菜。对我而言,却分明是共同见证了一段艰辛岁月的好伙伴。看到它,思绪回到了昨天;常吃它,提醒我珍惜今天。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上前买了2斤回家。
让我难以忘怀的一段豆角记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正在县城上高中。由于父亲在县粮食局工作,因此,我比住校生优越的地方,可能就是有机会共住他的窑洞宿舍,并且时常在局机关食堂,我们当地人称作是“灶上”吃职工餐。自然,每月8元钱的伙食费是一定会按时缴纳的。
印象中,步入粮食局机关的大门,是座二层办公楼,楼后是块1亩多的菜地,再后面就是一排供单身职工休息的窑洞宿舍了。
每年春夏,局机关干部职工业余时间都会自发地去来到菜田劳动,深翻土地、播种点豆,施肥锄草,精心地侍弄着这个主要栽种豆角的菜园子。到了豆角陆续成熟的季节,灶上大师傅会招呼上众人一起去采摘。这时候,大家的兴致会很高,欢声笑语。有的从东摘到西;有的从北采到南。或用筐,或用篮。即使露水洒满衣襟,亦或泥巴裹满裤腿,也都毫不在意。不一会儿,食堂的一角就会堆满小山般够吃好一阵子的豆角。
中午开饭的时间到了。蒸米饭或煮面条,炒豆角。晚上呢?不用问,又是豆角唱主角。这个季节,灶上是绝不会花钱去买别的蔬菜。再说,想买也没钱啊!不像如今有些单位总能变戏法似地拿出钱来去补贴食堂。碰上有人叫唤想改善伙食的时候,大师傅会让大家报名,然后骑车去市场割上两三斤肉,小炒了搁在小碗里,每份三角钱,只供给那些事先声明的人。不过,多数人的家庭条件是不允许这样消费的。只是到了特别馋的时候,才会“奢侈”一回。以我父亲的收入为例。每月只挣30多块钱,扣掉我俩的饭钱,就近一半没了,家里还有母亲和弟妹们指望剩下的那点钱过日子呢!即便这样,父亲也偶尔会调剂一下,给我一份惊喜。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肉味可真香啊!
据我的观察,夏日里的豆角,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架上个枝枝叉叉,它就能缠绕攀爬到极致;施点肥浇点水,就能回报主人一串又一串丰硕果实。因为吃了一茬还有一茬,所以,在机关灶上吃豆角成为常态。有时煮,有时炒,有时腌泡,有时还烹调凉拌。换着法子,让你填饱肚子。可也奇怪,没听说谁吃那东西吃厌了。真是难为那些用心的掌勺师傅了。
那个时期,“文革”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举,我正和同伴经历着试图改变命运的人生大考。有感于不屈不挠地成长的“豆角精神”,激发了我发愤图强的斗志,进而提升了自己的创造潜能。以我的天赋,在同龄人并不算出众的。可到揭榜时,成绩竟然越过了本科线,成为少数步入大学校园的幸运儿。难道这还与常吃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豆角有所关联?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让国人终于告别了物资短缺的时代,阔步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新时代。如今,家家户户的菜篮子日益丰富起来,亲朋好友隔三差五相约去趟馆子聚聚餐,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豆角这样的廉价菜自然也就再难登大雅之堂了。
随着时空转换,粮食局机关院里的那片菜地想来很难派上用场。它最合理的用途恐怕是用作一处停车场吧!而在我脑海里,那里就是那个高考季里最亲切的一幕,是难以忘却的永恒。

刘志刚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