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农网朔州频道 > 正文

朔州:魂牵梦萦邂逅的吉庄村

文章来源:《老友导报》山西新农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4-23 12:49:44

吉庄背景

 (本报讯)朔州市朔城区神头镇的吉庄村(《马邑志》和民国十一年(1922)钟楼上的铭文记载着,此村曾叫吉家庄。据老年人说,很早的时候,它也叫过李家小村。)

吉庄位于雁门关外洪涛山下、毗邻桑干河源头的朔州神头泉。在人们的印象中,雁门关外的朔州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及卫青、霍去病、李广驻守马邑郡抗击匈奴的地方,应该是金戈铁马的苍凉之地。但其实,这里却是朔州一处非同寻常的塞外水乡。喷涌而出的神头泉孕育了北方的大河桑干河,也让色调单一的黄土地上出现了一处百草丰茂的绿洲。而唐朝大将尉迟恭在神头泉旁擒获一匹海马,然后骑着神马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故事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唐朝末年建村,村庄交通便利,北有二、三级公路,南有同蒲铁路,清朝改吉庄村,已建村1000多年。

吉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村里有650多年的大槐树,570多年的大王庙和260多年的大桑树以及在1958年由苏联专家设计修建的雁北师专旧址。

大槐树.jpg

 

槐树院

关于大槐树有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初移民时候,吉庄的一位李姓先祖临行特地折下一段槐枝,一来当作拐杖使用,二来也算一点留念。当李姓这家人到了桑干源头的洪涛山下时正好是春天。晚上露宿时候,李发根随手把槐枝插入地上,早上醒来,他看见不可思议的一幕:槐枝生出来小芽。李发根惊诧之余,心想莫不是命中注定在这里安家扎根吗?于是,他停下疲惫的脚步,动手搭建茅屋、垦田拓荒。而李发根一家落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吉庄槐树院。随着槐枝生根发芽、逐渐长大的寒来暑往,吉庄李家就从传说中开始繁衍生息,在漫长岁月中从槐树院走出去的李姓子弟,不论去往何地,不论离开多远,一代代都要口口相传:我们是山西吉庄槐树院李家。朔州学者罗国柱编写的一副对联概括得最为简明扼要:“寻根祭祖洪洞树,承前启后吉庄槐。”

三大王庙.jpg

 

三大王庙

吉庄三大王庙始建于天顺三年(1459年),古庙布局合理,壁画精美,保存完好,是目前全国少有的大王神庙。大王庙以"三大王"为主,同时供奉着龙母、马王、送子观音,文昌帝,可谓"五庙合一"是北方民族融合的见证。

三大王庙位于村子东南的庙沟一侧,南临桑干河,北望洪涛山,也就是依山傍水,位置十分显赫。历史上有名的朔县三大王庙,本来在吉庄的邻村神头,但是神头的庙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而吉庄三大王庙,村民介绍是神头三大王庙的影庙,二者的建筑格局及供奉的主神都别无二致。根据现存一块金代石碑《重修桑干神庙记》刻记,三大王庙的真实身份是:“神名拓跋,庙号桑干。”也就是说,三大王庙应该叫做桑干神庙,主神是三位拓跋大王。作为一处乡闾庙宇,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于2009年得到进一步修复,也算幸运。粗略研究吉庄三大王庙,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其一,庙内与正殿拓跋大王并存的偏殿神像,包罗了佛家的送子观音、道家的文昌帝君、马王爷,以及乡闾式的龙王、雷公电母、土地老爷等;其二,无论彩塑和描金壁画,拓跋三王及其臣属一律汉化,其形象服饰、羽葆鼓吹,全无传统意义上的胡人特征。按照风俗,当地老百姓端午时节到庙内祈雨时,据说姓石的可以不跪,相传石家是三位大王的娘舅。

金代石碑刻记中的一句写得很明白:“以故老相传,神有三王,谓之兄弟三人,母拓跋公主。或曰:饮是泉而诞三王,次者能伏桑干之龙。而旧庙象尚有龙俯伏之状存焉。又于庙西壁绘画母子仪像,所传数百年不绝。”与碑记所佐证的,还有在朔县一带流行甚广的一则神话故事,是民间诠释三大王庙的来历的。故事内容大体如下:史载朔县神头曾经是北魏王朝统治者拓跋氏的宗族圣地。故老相传,曾有一位美丽的拓跋公主,偷偷到神头泉边游玩,那一汪碧水撩起她少女心中微妙的涟漪,她不禁到水中洗浴嬉戏,“饮是泉而孕三王”。父母见她未婚先孕,伤心地责骂她,可她就是一声不吭,只管动手捻毛线,快要临产时候,她将毛线的一端留给父母,自己拉住另一端离开家门,嘱咐父母以后循着毛线去找她。她依然来到神头泉边,又爬上泉边的神头小山——神婆山,分娩生出的却是三条神龙。当公主的父皇母后沿着毛线找来,眼瞧着三条神龙驮负其母亲腾云驾雾地飞升而去。从那时起,神头小山便被叫做神婆山,山下的神头泉边则建起了桑干神庙,百姓也称为“神头三大王庙”。至今攀登神婆山,在山顶公主生育时留下的臀印,每到端午前后的雨季,印痕中积水后,仍能够看出隐约的一抹血红。虽说科学解释是含铁的石岩,但无疑堪称鬼斧神工。

雁北师专遗址.jpg

 

雁北师专遗址

坐落在桑干河源头的吉庄村,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村庄。凡是到过吉庄的人都会注意到,在村子东南角有一处校园的遗址,主建筑是一幢三层的淡黄色俄式楼房,被参天葳蕤的树木掩映,显得绿云扰扰别有风水,在纯粹湛蓝的天空下,笼罩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浓重的深邃。这就是雁北师专搬迁后留下的旧址。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1958雁北师专把校址选到了当时山清水秀的吉庄村,距离吉庄村东南200米。从那时起,大学校园和农舍比邻而处,吉庄笼罩着浓郁的书香,这在中国高校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雁北师专群贤毕至,一大批年轻的精英从四面八方来到吉庄,然后又从这里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奉献所学大显身手。雁北师专曾经是雁北地区唯一的大学,也为雁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专业型人才。从1958建校到1986年迁往北魏古都大同的20多年的时间里,雁北师专的师生一直与吉庄村村民和谐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师专的大学文化对吉庄的教育、文化、村民的文化素质产生了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村里的大学生比例一直是全朔州最高的。

一个村庄跟一所大学结缘,总归是弥足珍贵的佳话。

吉庄,历经岁月沧桑,如今特色风貌犹存,于无声中表达出吉庄的儒雅风度。

       文/图:闫锁桃   林建国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