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基层 > 正文

【牢记嘱托 山西实践】扎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文章来源:黄河新闻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1 18:21:48

 ●要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

  ●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山西的特色和优势,要打好“功能食品(农业)”这张王牌

  ●要抢抓山西农业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2017年6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期间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保护生态、节水发展,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两年,弹指一挥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山西农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形势下山西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回顾两年来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依然需要认真回答好三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有机旱作农业”?山西为什么必须走“有机旱作”之路?如何发展好“有机旱作农业”?

  为此,黄河新闻网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娟玲。

  这位从事了三十多年农业科研的科技工作者、“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首席专家、国家“旱作节水技术研究创新团队"领军人、“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她从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破除山西农业发展制约瓶颈,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不同方面,畅谈了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这里的“有机”,是“大有机”

  去年,王娟玲带领团队就有机旱作农业调研了十三个县,发现有些地方不计成本,从外省高价购买大量有机肥;有些地方不顾土壤贫瘠的立地条件,搞化肥零增长……。王娟玲说:“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不能把有机旱作农业搞窄、搞偏、甚至搞错。总书记提出的‘有机’,不仅仅包括以增施有机肥为主要内容的有机旱作农业山西曾有专家提出过)的‘有机’,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有机农业的‘有机’,更是符合国情、内涵更为丰富的‘大有机’,即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宏大的发展理念。通俗讲就是:耕地要越种越肥、越来越健康;水、土、肥、药等资源要高效利用;农产品要优质安全;环境要越来越好;生产生态要互惠共赢;人与自然要相互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合一、永续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生态文明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

  这里的“有机”,放之全国而皆准

  有着15.6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6100万亩耕地的山西,必须坚定不移走“有机旱作”的路子,这是山西旱地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近80%、干旱少雨且干旱频率在加快、旱情在加剧、生态依然脆弱的省情所决定的。发展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必由之路。

  山西农业有机旱作历史源远流长。以精耕细作、纳雨蓄墒、用养结合为核心的传统有机旱作技术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闪耀着灿烂的农耕文明,是山西乃至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法宝,弥足珍贵。但由于近几十年来解决温饱、追求产量的客观需要,化肥农药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主观忽视,削弱了农业在食品安全、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造成面源污染,危及食品和生态安全,加之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两道“紧箍咒”紧紧卡住了我们的脖子。

  王娟玲认为,有机旱作事关水、土(农业的命根子),事关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随着农产品需求侧的深刻变革,绿色、健康、优质、功能已是大势所趋,保护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环境变得刻不容缓,改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将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有机旱作农业”讲在山西,但放之全国而皆准。

  发展“有机”,王牌在手

  山西俗称“表里山河”,在追求数量、忽视品质、不谈功能的过去,干旱少雨、山高沟深导致的高成本、低产量自然是劣势。在既兼顾数量、更讲究质量、重视功能的当下,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反而成为生产绿色健康农产品的天然屏障,病虫害少污染少生态好,原来的劣势正在变成优势。

  山西几千年来形成的旱作农业技术独具一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创造性地探索实践并产生了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结合为主要特点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小麦十杆旗”等一大批旱作农业的典型。尤其是坡改梯、沃土肥田,培育具有“三保”——保水、保土、保肥功能的“大寨海棉田”技术,更是成为旱作技术的经典范例,为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农科院选育了晋麦33、晋麦47、晋谷21等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的著名旱地品种。“十一五”以来,围绕“蓄墒、保墒、聚墒、探墒、调墒、提墒、借墒、造墒”八墒研究形成的抗旱播种,秸秆、地膜覆盖,深松整地,密植间作,移栽补水等旱作节水技术,通过我们提出并实施的“艺机一体化”,大幅提升了机械化、简约化水平,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旱作节水技术体系。生态·技术的独有优势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如何依靠有机旱作这个根本路径,实现山西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功能食品(农业)是最好的抓手和突破口。

  我省有“杂粮王国”、“优质粮果带”、“黄金养殖带”、“中药材资源大省”的美誉。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功能优势突出,在全国独树一帜。其中,谷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燕麦、荞麦、高粱种植面积全国第二,核桃、红枣、绿豆、小豆、豇豆、扁豆等种植面积全国前三。这些杂粮、干果有着特殊的药用功能成分。如小米、藜麦的全营养;绿豆的清热、泻火、祛毒功效,含有的抗菌肽号称“植物青霉素”;红小豆中的皂角苷有利尿、除湿、解毒作用;苦荞的生物类黄酮降糖降脂,被誉为血液清道夫等等。省农科院研究开发的食用菌醋、苦荞胚芽营养素、亚麻精炼油深受消费者青睐和市场认可,是人们追求功能保健、营养健康的迫切之需,山西把功能食品(农业)作为省级战略,高瞻远瞩,正当其时!

  王娟玲建议,一定要打好用足山西“功能食品(农业)”这张王牌。功能食品应有的营养、感觉、调节生理等功能,恰恰是山西食药同源、药食同源的优质杂粮、干鲜果、中药材最突出的品质和特性,这个先天的优势、上苍的恩赐,正好契合了功能食品(农业)的要求,是功能食品(农业)的最佳载体和天然宝库。

  山西作为北京的护城河、后花园,紧临京、津、新雄安,区位和地缘优势突出。依托分明的四季、清凉的气候、悠久的传统中医药、灿烂的历史文化,加上绿色安全的功能食品等独特优势,正着力打造康养胜地,在康养产业新蓝海中开辟山西航线。据估计,未来山西康养产业规模可达2000亿元,前景广阔。未来的山西必将是颐养身心、康疗养老的洞天福地。而这个将一二三产业、城市与乡村,科技与市场全方位融合的新兴朝阳产业,也必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018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让百姓吃得安全、放心。这对山西来讲更是重大利好。骆惠宁书记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楼阳生省长强调:“要加快发展功能农业,面向中高端市场,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18年行动计划》,把“三品一标”列入了政府考核指标,已确定了2个示范市,10个示范县,70个示范片。

  山西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助推功能食品(农业)发展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这里发展“有机”,必须必然走“高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于跬步。有机旱作农业现阶段的任务就是既要大搞沃土肥田,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水、土、肥(秸秆)、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要注重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绿色、优质、健康农产品生产。王娟玲认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不是传统农业的简单回归,而是要在弘扬传统科学理念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即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机旱作就是打造农业的“绿水青山”。它不是哪个环节哪个区域的事情,而是整个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根本性转变。对山西而言,应将其作为省级战略,不论南部与北部,不论先进与落后,不论政策还是技术,要全省域全方位铺开,而且对全国来讲也是一样。

  王娟玲认为,必须要树立山西功能食品(农业)的高端品牌。功能食品应该是一流的高端产品、特殊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个性化产品,是“阳春白雪”,应该走精、专、特、优的路子,实施规模和质量控制战略。要全省一盘棋,有计划、科学有序发展,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无序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要突出山西多、杂、优的大特色,更要突出区域传统、地标山野等的小特色。如: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芽、岢岚红芸豆、汾阳核桃、柳林红枣、泽州连翘、静乐黎麦等等。要充分认识和明确各地的比较优势、长项和短板,确定优先序,实现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要有重点地扶持,让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的县区先走一步,率先发展;没有条件、没有优势的要加以限制、控制。要讲生产发展,更要考虑市场培育,要考虑当下,更要立足长远。

  她加重语气说,功能食品(农业)发展初始就要做好高端产业定位、高层次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布局。不能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做烂金字招牌。要像保护眼珠子一样保护我们山西的特色和优势。要注重高品位、深内涵、讲文化,真正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树立功能食品(农业)的良好信誉,从根上起培育健康的健康产业。

  这里发展“有机”,必须要“因地制宜”

  王娟玲介绍说,按赵其国院士农业三阶段——高产、绿色和功能的划分,目前是处在绿色为重,功能起步的阶段,但不论绿色还是功能食品(农业),均应放在有机旱作的大框架下考量,使其成为有机旱作农业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功能食品具有功能固然重要,但绿色仍是基础,必须保证。二者需要同步走,不能偏废。如富硒农产品具有功能,但如果农药残留超标就成了垃圾食品。只有“绿色+功能”,附加值才高,才能实现1+1>2的加性效应,才能身价倍增。而只有走有机旱作的路子,才能保绿色、促功能,同时通过“绿色+功能”即“安全+健康”的高效益来反哺有机旱作。王娟玲强调,搞有机旱作农业是一种经济行为,会有较高的成本,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从经济规律,才能少走弯路,最终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绿色和功能,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不论有机旱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功能食品(农业),最终都必须依靠科技。如何彻底改革科技经济两张皮的旧体制,建立市场需求侧倒逼创新供给侧的新体制机制?

  王娟玲认为,要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研发产品,以优特精的产品要求,倒逼高品质、标准化、低成本的原材料生产,以及适宜全程机械化的良种选育,功能性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用“倒过来”的做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成果的快速转化,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产全球、买全球、卖全球的新格局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抢抓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王娟玲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特色著称的山西农业,进入了一个多种优势叠加的难得机遇期,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将山西打造成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

  这种机遇和优势的相互交错叠加,表现在哪里?王娟玲解释,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有机旱作农业”抓住了山西农业的命脉,将转变干旱少雨的资源劣势为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优势,推动山西农业驶入快车道,带上加速度,成长为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魅力无穷。二是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将使山西特有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优势尽显,让昔日的“杂粮王国”、“优质粮果带”、“黄金养殖带”、中药材资源大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形成特色产业,发挥特殊作用,占得先机,实现增值高效。三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功能食品(农业)、康养山西产业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势头强劲,2018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单位130个,产品207个;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单位13个,产品45个,再认证单位28个,产品82个。山西已具备了进行生态、功能、康养多维度布局,发展高水平产业集群,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条件。四是独特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紧邻京津,还有未来的大雄安,这不仅是中国的核心所在,独具政治优势,更是一个偌大的高端市场,有着不可比拟的经济优势,将引领和支撑功能食品(农业)形成大产业,让优质功能农产品从这里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也将带动和吸引更多的人来山西享清爽、吃美食、品文化,助推和促进康养产业大发展。五是近年来,山西综改力度空前,创新实招频出: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运城农产品出口三大平台建设、发展功能食品(农业)、国家农高区获批、有机旱作政策体系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建立、“六最”营商环境打造等等,为提升科技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可以确定,能将以上五大优势集中叠加在一起的省份唯有山西。依托这样的综合优势,换道超车,做好特色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打造全国安全健康农产品基地,为全中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健康生活做贡献,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不仅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而且切实可行。

  说到这里,王娟玲略显激动,她说:“这些想法源于自己长期的实践与思考,源于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与使命。目前山西发展势头良好,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只要明确目标,真抓实干,这件事一定能够做成!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手记:说起农科专家,你可能会想到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灯光、计算机里细致严谨的论文、试验田里生机勃勃的庄稼、大村庄里喜获丰收的农民……

  谈起“有机旱作农业”,毋庸置疑,王娟玲是专家,但我更能深刻体会到,她是用责任担当践行“三农”使命,一种对三农历史与现实的情怀、担当和使命。这片土地,有她耕耘了几十年的事业,她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无怨无悔。让我不由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她说,发展“有机旱作”不能跑偏;

  她说,要擦亮山西的这块“金字招牌”;

  她说,不要说“不可能”,只要你愿意就“有可能”;

  她说,很多困难问题的解决,靠的是意志和决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直言,她的勇谏,换回的重视,改观以及落地,使她兴奋不已。

  王娟玲是这片土地上孜孜不倦的一位农科人,她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脚下这片她深爱的土地,正是这些一代代矢志报国的农业科学专家们用他们的赤子之心,拳拳之忱,洪荒之力,谱写着中国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闫锁桃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对外合作: 18034955333 | 新闻热线: 0351-2335039 | 监督举报:13546470349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