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迅猛发展的AI(人工智能)技术很大程度上嵌入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将AI引入文学课堂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以“AI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课堂”为题,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鉴于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建构,本次论坛特邀多名身处一线的大学教师与在读学生,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分享各自的困惑、思考与愿景,探讨彼此需要的文学教育,话题还涉及考评体系、就业情况等。
在现代文学组的对话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季剑青认为,相比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意义更多地凝聚在作品尤其是作家人生的丰富历史经验中。因此,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中,更想让学生把作家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认识,更注重讲一部以作家为中心的文学史。面对新的媒介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习惯以及文学课堂的塑造,他也在思考和尝试如何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和视野中。“人机协同在未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人和AI之间的微妙差异关乎人的尊严,也是我们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季剑青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邵铖希认同季剑青关于现代文学以作家文学为核心的学科定位和相关探索,她认为:“AI能够激发灵感、辅助创作,但从原理上来说,它是一个数据库的整合,如果没有写作者灵感火花加入,不可能让文学水平实现飞跃。”
在当代文学组的对话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欣玥表示,课堂内外互动大幅减少,学生对沉浸式阅读的兴趣和时间投入大幅下降,数字化阅读、观赏和交流习惯的形成等,都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她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年轻人理解世界、找到自己志趣并习得自我教育方法的地方。为激活大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加强分享和交流,她在课堂上积极尝试用新媒介与学生互动,包括邀请学生与AI一起参与仿写,让学生自创自评,并在AI介入创作过程中反思人对创作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等。“AI可以让我们重塑起点,作为某种友爱的媒介,让传统单向的师生关系去权威化,建立某种新型友爱关系。”刘欣玥说。目前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季昕认为,当代文学的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在于亲历性和实验性,一直都是在参与和回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并参与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自己从刘欣玥老师的课堂上体会到了这种当代文学的参与性。
2024年1月,创意写作被教育部列为二级学科,在时间上可以说与AI发展同频共振。在创意写作组的对话中,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分享了自己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成果。她认为,创意写作需要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原创力的文学创作人才、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研究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中文创意写作学科的基本要求。“面对AI对创意写作的解构,我一直认为,AI可以给你提供很好的点子或灵感,但最后的训练和完整的创作是替代不了的。写作是一个主动的、内向性的自我疗愈的过程,如果你通过AI操控,你就无法获得这一过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原宁辰认为,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创意写作课堂很有魅力,而自己也在这样的课堂上找到了小说创作路径,并在权威文学期刊发表了作品。“我从小说文本中看到了它在艺术不断生发中的无限可能,在课堂上,我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非常温暖的力量,这对于一个写作新人来说非常重要。”她说,“比如小说修改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充满了仪式感、沉浸式的体验感和游戏互动性。樊老师要求我们以作家的身份严肃对待自己的创作,还要以评论家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其他同学的作品。通过讨论,我们对写作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开阔,写作也从不确定性的无序表达,慢慢导入了专业系统性的创作思考。”
在论文写作组的对话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静结合文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探讨了AI对于论文写作的直接冲击,以及身处当下教育生态的师生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李静认为,AI能够提供发散式的思路,扩大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文献阅读范围,可以提高论文提纲起草效率,同时,AI擅长增强逻辑性和清晰度,能够帮助写作者改进写作策略,减少语法和表述错误,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但目前AI的问题在于,它只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均化写作模式,因此,创作者如果过度依赖AI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AI还会捏造问题、制造幻觉,甚至带来剽窃、学术诚信等问题。此外,AI还会带来教育结构和教师职能的调整,这意味着教师既要学习新的技术,又要对技术保持警惕,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怎么才能让AI成为我们求真向善的工具,助力我们体验到知识之美,这个能动性掌握在我们手里。以AI为镜,千人千面,照见的是我们自己。”李静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杨佳琦说:“作为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我们的论文研究立足于对人性的剖解、对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于文化性质、文化立场、文化走向的关注与思考。这种植根于人性和文化土壤上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师生间真诚的互动与示范来进行传承。”
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感受到AI对当下文学课堂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欣慰于师生们的积极应对和思考探索。大家期待未来互动式、引发式、引导式的课堂越来越多,也希望通过技术和人文关系的有效实践、AI使用规范与学术诚信监督机制的完善,构造推动文学教育与审美建构不断发展的可行性空间。(陈 璐)
编辑:王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