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新疆麦盖提县,映入眼帘的是胡杨、红柳、沙枣、沙棘、棉花、梭梭等特色农林产业织就的生态网络。这片曾被沙漠吞噬的土地,如今正以“绿进沙退”的壮阔实践,书写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疆答卷。
“麦盖提的每一寸绿色,都是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我们必须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构建一道绿色屏障,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麦盖提县委书记陈强话语掷地有声。
时间回溯至2012年,当时的麦盖提县正面临“沙进人退”、荒漠化步步紧逼的严峻考验:全县90%面积被沙漠覆盖,县城距沙漠最近处不足5公里,每年150余天的沙尘天气让农田减产、百姓患病,人才留不住、企业不敢来。“黄沙埋房梁,大风刮走羊”的民谣,是当时全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面对风沙肆虐的进攻,麦盖提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毅然决然作出战略决断:沿沙漠边缘构建绿色屏障。工程北起兵团第三师前进水库,南至莎车县交界,南北横跨50公里、东西纵深20公里,分三期推进百万亩生态林建设。县委主要领导挂帅总指挥,组建治沙指挥部,坐镇造林基地常年协调组织实施,几十名县乡领导、技术骨干会同10万名干部群众,连续10余年春秋两季会战沙漠,用推土机平整沙丘,从300公里外拉运戈壁石修路,打450眼机井铺设46万亩滴灌系统,在沙漠中书写下“田字形布局、网格化造林”的科学方案。
历经十二载艰苦奋斗,通过“适地适树”的立体栽植模式,新疆杨、胡杨、红柳在沙海中深深扎下根,全县累计定植2.6亿株苗木,其中梭梭26万亩、杨树防护林7.3万亩,混交林10万亩,46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如翡翠项链环绕县域,2.6亿株苗木让年均沙尘天气从150天降至50天以下,森林覆盖率从4.58%提升至7.59%,在茫茫沙海中铸起一道55公里长的“绿色长城”。
如今的麦盖提县,治沙带来的生态红利,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81.45万亩棉田绵延起伏,95%以上实现滴灌种植,预计年产皮棉11.6万吨。46.83万亩粮食作物中,冬小麦最高单产达707公斤,玉米单产预计增长5%。“过去风沙一刮,庄稼就减产。现在林带挡住了沙漠,棉田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麦盖提县副县长王小虎道出治沙对农业的馈赠。
红枣产业园内机器轰鸣,1500亩园区年加工产能达20万吨,“麦盖提灰枣”凭借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畅销全国。“生态好了,红枣甜度提高2个百分点,我们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供不应求。”产业园负责人赵志中手持检测报告喜上眉梢。全县48.31万亩红枣年产18万吨,带动30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畜牧业版图持续扩容,国家级多浪羊保种场存栏2000余只,平均产羔率超180%,“刀郎羊”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一只多浪羊能产3只羔,比以前多收入2000元!”养殖户肉孜·艾麦提算起增收账,笑容满面。同时,依托“刀郎羊”品牌影响力,推动湖羊肉产品精深加工与电商销售,通过规模化养殖与品种改良,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湖羊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南疆地区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在沙漠与绿洲交织处,3万亩光伏板阵列如蓝色海洋,与55公里绿色林带构成“林光互补”的生态奇观,光伏板下,梭梭根系延伸。全县8.5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每年采挖1万亩左右,让3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从卖沙子到卖生态,从防风固沙到“以林养林”,麦盖提县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蹚出了一条“治沙—兴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光伏板的庇护之下,各类植被竞相生长,将进一步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让沙漠真正转变为绿洲,书写从“沙进人退”到“光伏治沙,绿满天涯”的转变。
如今的麦盖提县,风停沙驻、林茂粮丰。这片承载着三代人治沙梦想的土地,正以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西部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实践。(陈新宇)
编辑:王秋英
新闻热点
声音
|
|
投稿邮箱:sxxnwbjb@163.com | 晋ICP备案号:14001399号-1 | 监督热线:13671258927
|